资讯中心
行业新闻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中心 > 行业新闻
光伏在担心什么?
发布时间:2024-06-25   浏览次数:
 

    光伏板块市值一路走低。

从上海到慕尼黑,尽管光伏展会延续火爆,但难掩行业整体焦虑与担心,尤其行业大佬们叫苦不迭,害怕旁人不知光伏行业之苦,最终“如愿以偿”体现在A股上市公司身上,也算求仁得仁。

大家在担心什么?这些因素又将走向何处?

01

供给过剩?

光伏产业链价格一路下滑,下游组件最低已经跌至0.8元/W以下,没有最低,只有更低。

价格是供给与需求的博弈结果,但主要还是供给的因素。在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,价格成为重要且唯一的商业筹码,并成为同质化内卷的直观表现。

过去一年,大家都在喊“产能过剩”,这个声音也深入行业骨髓,并“惊动四方”。不过,随着资本收紧,产能刹车其实早已启动。

近日,国家能源局也提出,“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,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,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”。

这当然是个好消息。

新增产能肯定要放慢了,再叠加低效存量产能出清,两相作用,有效产能正处于加速优化过程中,至于何时达到行业合适状态,也就是合理产能利用率状态,还需要密切观望。

当然,过程迥异,产业链各个环节有所不同,不同企业也会有所不同,增加了跟踪观察的难度。

有的企业会带着产能一起消亡,有的企业自然淘汰落后产能,有的企业停止或暂缓在建/规划产能,有的企业停工降低产能利用率,等等。

换个角度,就看谁更具高质量。

总之,可以确定的是,有效产能正在以可见速度“出清”,只是何时是拐点,预期分歧到底还有多大,还要持续观察,且需要更高阶的的洞察力。

当然,国家能源局也关注到这个角度,将组织发布“产业规模、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”,这确实能够给产业链企业的产能布局给予指导,避免盲目性,值得期待。

02

需求降速?

这是另一个坏信号。

2024年3月,国内光伏装机同比下降32%,为近年来首次下降。到4月份,继续同比下降1.9%。

一方面集中式电站面临放弃弃光率5%的红线要求,另一方面分布式电站面临市场化上网的预期,收益率模型均面临重构的挑战,投资人不得不重新审视,放慢脚步。

此外,户用光伏随着前几年“大干快上”,容量问题越来越明显,备受诟病,华北等区域在现有电网容量下的渗透率已经遭遇瓶颈,2024年一季度国内户用光伏装机同比下降23%,也是近年首次下降。

随着市场走向纵深,走向非优质区域或非优质场景,项目开发成本陡增,预期收益陡降,装机规模自然面临增速挑战。

低质量需求,也面临出清。

尽管组件价格下跌,但无奈装机增速放慢,毕竟组件价格不是决定光伏装机可行性的唯一因素。

目前,部分机构都在调低今年国内装机预期,这种预期下调,也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,毕竟需求是光伏行业近年一路高歌猛进的基石。

相对而言,海外市场要好一些,随着欧洲去库存结束,中东等新兴市场崛起,全球装机仍然保持良好势头,只是贸易纷争对出口消纳会有一定障碍。

03

财务压力?

这个话题,也是风声鹤唳。

当前,财务压力尤其债务危机,不仅仅是孤立的产业现象,更是一个宏观现象。

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,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,随着资产尤其是股票及房地产价格下跌,资产及抵押物缩水,民营企业都会忙着偿还债务,优化资产负债结构,避免破产倒闭风险。

当前,无论是光伏还是其他行业,新能源也好,房地产也罢,甚至居民家庭,去杠杆,降低债务,都是主要职责。

在光伏行业的表现更加剧烈。

过去几年,产能为王,一体化至上,地方政府加持,资本市场助攻,诸多因素叠加,财务杠杆快速提升,如今随着IPO及再融资等股权融资的收紧,地方政府降温,债务压力陡增。

这在经济及产业下行背景下,更加突出。

最近,很多朋友都在问谁会最先倒下?实际上,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或者正在默默倒下,大型集团内部也在悄然裁撤产能,只是鲜为人知罢了,而上市公司的巨头们在聚光灯下更引人注目。

任何一轮周期洗牌,注定会倒下部分企业,不可避免,尤其随着供应链坍塌,还会发生连锁效应。

但是,倒下的姿势很多,有的是企业破产倒闭或债务重组,有的是主动收缩或撤退,有的则是产能淘汰或资产减值,等等。

不管怎样,最终无非都指向了供给减少,因为只有供给减少或者有效供给减少,才有助于周期重新走向新的平衡。

很难说这一定是坏事。

总之,财务压力必然存在,但仍然是结构性的,已经A股上市的巨头面临的压力肯定更小,负债率较低的企业压力也更小,拥有优质资产或者高效产能的企业压力也更小。

相反,负债率较高、产能落后、资产质量较差、盈利及现金流较差的企业,压力会更大,而且在信用反噬的作用下还会越来越大。

我们需要辩证地看资产、负债问题,尤其是资产的问题,毕竟负债是刚性的,而资产可能缩水,资产一旦缩水,资产负债率就迅速恶化,并可能带崩现金流。

总体来看,光伏行业正面临“供给饱和”、“需求减速”和“财务压力”三个方面的挑战,但不少预期已经提前反映,到底有多少因素真正值得担心?后续关键是洞察这些因素的反转指标,并形成预期差,毕竟共识只有流量,非共识才有超额收益。